臭氧超标,为何还要保护臭氧层
近期关于蓝天白云之中隐藏着臭氧超标的新闻,让很多人对臭氧产生了“恨”意。9.16日是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记者请专家释疑解惑:臭氧,到底是坏是好?我们对臭氧到底该尽力削减还是该全力保护呢?
低空臭氧与高空臭氧不一样
“首先,我们要厘清一个概念,高空平流层的臭氧和近地面对流层的臭氧是不一样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博导、国家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朱彬教授告诉记者,两者不仅形成原因不一样,更重要的是,从功能看,可以说一个是天使,一个是魔鬼。
从成因看,在距地面20—50公里的平流层,紫外线辐射打断了氧分子(O2)两个氧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剩下的一个氧原子(0)和另一个氧分子(02)结合,便形成了臭氧(03);而近地面的臭氧,则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二次污染。“工厂、机动车等的高温燃烧会产生氮氧化物和VOC(挥发性有机物),后两者在强烈太阳光的照射下又产生臭氧污染。”
高空臭氧总量计约33亿吨,但在整个大气层中所占比重极小——如果将之平铺在地表,厚度不过3毫米——只有一粒绿豆的高度。但这薄薄一层臭氧,却吸收了大部分对生命有破坏作用的太阳紫外线,对地球生命形成了天然的保护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就像离不开水和氧气一样离不开大气臭氧层,大气臭氧是地球上一切生灵的保护伞。如果平流层臭氧的含量大为减少,人会患上皮肤癌、甚至死亡。”
而低空臭氧是一种比PM2.5更加难以治理的污染物,一旦超标,对环境以及人体健康的危害都很大。
高空臭氧变薄,近地臭氧常超标
科学研究发现,随着人类活动,特别是氟氯碳化物(CFCs)和哈龙(halons)等人造化学物质被大量使用,这些物质很容易就会破坏臭氧层,使高空中的臭氧总量明显减少。
其间,与之相关的两件大事在全球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是荷兰、墨西哥和美国三位科学家研究的结果,确认了人造物质对臭氧层的破坏,该成果获得了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二是科学家在南极上空发现,约有2000多万平方千米的区域为臭氧稀薄区,其中14-19千米上空的臭氧减少达50%以上,科学家们形象地将之称为“臭氧空洞”。
近年来,国际组织通力合作,努力降低破坏性化合物的使用量。据江苏省环境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华凤林介绍,1985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保护臭氧层外交大会”上通过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此后,国际社会又签署了《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了5种氯氟烃物质和3种哈龙物质的生产、使用控制时间表,此后又作了多次调整和修正,“目的就是尽量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我国政府分别于1989年加入了《公约》、1991年签署了《议定书》,并全面开展履约工作。
与此同时,近地面臭氧浓度超标问题,却在PM2.5逐步改善的同时日益凸显。记者注意到,近两年来,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每到春夏,臭氧往往成为城市空气的首要污染物。从环保机构提供的数据看,仅今年4-8月,南京就有37天因臭氧污染造成“不达标”。
保护好臭氧减少坏臭氧,我们能做些什么
首先,是针对ODS(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使用进行淘汰削减。2007年,曾经广泛应用于空调、冰箱的氟利昂(CFC)在我国被全面替代;2015年,曾经在粮食仓储中广泛使用的甲基溴被全面禁止……我省从2007年开始,参与了ODS削减示范项目。华凤林说,江苏是全国重要的ODS(消耗臭氧物质)生产、使用、销售省份,因此在推进这些物质的消除替代上,相关企业有很多文章要做。
保护臭氧层,说到底其实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对于市民来说,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对臭氧层的消耗?环保部门建议,在生活中选择冰箱、空调、摩丝、空气清新剂、灭火剂、喷雾杀虫剂、漂白剂等消费品时要关注成分说明。此外,“买空调冰箱时,一定要看看上面的环保标志;处理废旧家电,一定别忘了除去制冷剂;汽车空调不制冷,要去具有制冷剂回收设备的维修点修理”。
而要削减低空“坏”臭氧,减少机动车使用、减少燃煤是大的方向。“不过,近地面臭氧的削减,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大气化学反应具有非线性作用,有时候VOC降低了,臭氧反而上去了,所以目前在全球来讲,降低臭氧浓度是比削减PM2.5更困难的问题。”朱彬说。